新闻详情
关于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情况的报告
作者:何涛    发布于:2018-09-01 08:59:03    文字:【】【】【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将“茶产业转型升级”列为常委会议协商议政专题。县政协通过采取赴外地学习考察、组织全体政协常委对县内部分茶叶龙头企业集中视察、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席茶叶专家肖斌来县培训指导和县内部分茶叶专家参与调研、召开协商议政会议等方式,全面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地经验及我县茶叶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地经验启示。
      1、坚定信念,政府引导是关键。一是重视程度高。紫阳、西乡都把茶产业作为脱贫、富民支柱产业,出台了《茶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茶产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暂行办法》,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品牌建设、技术推广上给支持、给保障。二是工作推进力度大。紫阳、西乡两县通过规划先行、政策激励、资金配套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进茶叶基地建设,久久为功,真正做到了把纸上的决定、规划和图纸变成了不含水分的茶叶面积。目前紫阳茶叶面积已达到22万亩,西乡已达到30万亩。三是财政支持力度大。除示范县项目资金外,紫阳每年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西乡每年出资4500万元,重点扶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节会展销、技术创新,把真金白银转化成现实竞争力。
      2、开拓市场,品牌建设是根本。一是品牌整合力度大。由安康、汉中两市政府牵头,各产茶县参与,集中打造了安康富硒茶、秦汉古茶、汉中仙毫等区域公众品牌,借助公众品牌引领,实现了抱团闯市场,通过市场带动茶叶的种植生产。二是茶叶标准体系已成框架。西乡县制定了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和绿红黑茶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生产体系已初步建立,茶品级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原产地认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川鄂等地假冒茶叶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品牌宣传声势大。通过节会展销、名人题咏、专题论坛等系列茶事活动,推进茶叶入赛场、进北京、走丝路、出国门。特别是安康富硒食品进大会堂推介、秦汉古茶进第二届中国茶博会专场推介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紫阳富硒茶”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62亿元。
      3、创新提质,延伸产业链条是重点。一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高。紫阳县在巩固茗茶产量、提高春茶生产潜力的同时,增采夏秋叶,研制开发茯茶、秦汉古茶、贡茶产品。西乡县与泾渭茯茶公司合作,以全县茶园夏秋叶为原料,为该公司提供茯茶原料。同时以东裕公司为龙头,利用修剪枝叶,加工茶多酚,并实施废料还田,提升了亩均效益,拓宽茶农增收渠道。二是茶旅融合带动了产业增收。紫阳县的魔芋包茶园、蒿坪茶叶观光园和西乡县的峡口(江榜茗园)茶业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以茶叶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游既带动了茶叶销售,又实现了旅游增收。三是加工企业的培育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紫阳县把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来培育,既扶持清洁化生产的大厂大户,又不放松小场散户,通过以厂带户,稳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茶企茶厂达到300余家,其中获SC认证52家,小作坊认证166家,已形成绿茶、红茶、青茶、黑茶五大类产品,产量达到了6282吨,实现产值13.02亿元。四是茶叶销售渠道稳步拓展。紫阳县大打茶文化牌,深度挖掘茶历史,培育秦汉古茶、明清贡茶、富硒健康茶文化,以陕西为阵地,走特色茶营销之路;西乡县以品质取胜,以高端绿茶为主体,抓品牌营销的同时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借助淘宝、京东、供销e家、网库等电商平台开拓市场,培育网店120多家。
      4、多措并举,转型升级是有效途径。一是加强了与科研院所联合。西乡县加强了与浙江农业大学合作,在良种选育、新品研制、副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方面寻求支撑。紫阳县坚持与杨凌农林科技大学长期合作,加大境内“紫阳”群体种中槠叶种、柳叶种、大叶泡的品种选育,在品种改良、富硒食品研发、一线技术推广上寻求突破。二是明确了转型升级的重点。两县在贯彻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精神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措施,重点围绕财政支持、技术支撑、产业增收、市场营销和外贸出口做文章,努力提升供给效能,促进产业创新与优化升级。三是加强了茶园升级改造步伐。把生态茶园建设、地理标志认证,老茶园更新复壮、园区(基地)标准化管理作为扶持重点,通过政策激励,项目扶持,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茶园管理和茶叶粗加工。特别是对实行台刈的茶园,紫阳县每亩给予1500元补贴,西乡县对新建的茶叶加工厂,除项目扶持外,给予30~70万补贴。四是加大了区域品牌打造力度。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喝戏,扩大对外主持推介,不断增强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茶叶作为头号主导产业来抓,按照“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思路,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局,认真研究制定茶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全力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截止2017年底,我县共有茶园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全县年产茶叶3900吨,产值达4.9亿元。全县共有茶叶生产企业46家,茶叶产业大户4200多户,5万多农民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茶叶已经成为我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在近40年发展历程中,我县形成了商南茶独有的特色,研发出了五大类二十多种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名优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我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全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调研过程中,委员们看到,我县茶业产业发展正在走向转型升级的道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历届县委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将茶业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决定和鼓励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激发带动群众发展茶叶产业,使我县茶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头号主导产业。
      2、基地建设向高端多极化发展。近年来,我县茶产业由以往传统的点种繁殖向无性系方向发展,由传统粗放式茶园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品茗娱乐、茶文化体验方向发展。目前,我县已经建成无性系茶园3.2万亩,沁园春茶叶公司试马红庙茶叶基地、鸿德茶叶公司试马大坪茶叶基地以及御泉茗瓜山茶叶基地等已经向观光旅游、品茗娱乐、茶文化体验等方向发展。
      3、品牌研发和加工工艺逐步提升。近几年,我县茶产业从最初的单纯绿茶产品,发展到现在的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茯砖五大类二十多种产品,红乌龙、老白茶等产品也正在研发中。商南“泉茗”、“仙茗”、“白茶”、“黄茶”、“龙井43”等绿茶产品和“秦岭壹号”红茶多次荣获“国饮杯”、“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双山”、“秦露”等6个茶叶商标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商南乌龙茶”被省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商南茶”品牌价值达3.04亿元。
      4、宣传推介力度加大,销售渠道增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茶叶产业宣传推介和销售工作,多次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参加西洽会、茶博会、农高会、中饮杯、国饮杯等茶叶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我县茶叶产品,让外界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商南茶。同时,打破传统以销定产模式,积极拓展西安、苏州、石家庄等外地销售市场。借助网络电商平台,打造网络销售旗舰店,提高商南茶的市场占有率。
      二、我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叶规模大,产量产能低。商南县投产茶园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直播的山坡茶园,以实生群体种为主,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至2017年底,全县仅有无性系良种茶园3.2万亩,茶树老化,良种率低,急需加强品种更新换代,实施低产园改造。茶园和加工厂以家庭和私营个体户居多,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由于对老茶园管理缺失,造成资源浪费,全县25万亩茶园,产量只有3900吨,产值不足5亿元。各茶叶公司、基地、农户缺乏有机联系,茶园流转困难。
      2、产业链短,深度开发不足。商南茶叶产品多为炒青茶,大多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而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不够。从加工层次看,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开发不够,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率低。
      3、茶叶品牌繁多,缺乏市场竞争力。茶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基本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生产标准不统一,产品品牌繁多,缺乏区域性公用品牌引领,良莠不齐,使得商南茶市场影响力低,产品销售无法有效打开市场。一方面早期茶叶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中后期茶叶严重滞销。
      4、茶叶生产落后,质量无保障。相当一部分茶叶加工仍以农户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加工规模小,设备更新慢,机械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无法保障。
      5、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我县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分配了一批茶叶、农业专业人士外,几乎再无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这批人才目前年龄均在50岁以上。人才断档,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紫阳、西乡两县茶叶专业人才各达到300人以上,而我县茶叶专业人才不足20人,难以担负起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6、茶文化氛围缺乏,有待进一步提高。商南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需要深度挖掘,进一步丰富企业茶文化内涵。
      三、对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建议
      茶叶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也是脱贫富民产业。作为茶叶之乡,在振兴陕茶、做大产业、促农增收中更要抓住机遇,积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适应农民增收脱贫的需求,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一)政策引导,精准发力。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性文件,制定商南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二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走“政策扶茶,质量立茶、品牌强茶、文化兴茶”的发展之路,建设“茶叶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经营产业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茶产业。努力实现“五转型五提升”:由分散粗放种植管理向无性系良种、高产规模化转型,提升茶叶单产和品质;从传统作坊式加工向清洁化、精细化加工转型,提升茶叶加工水平;由小企小场小品牌向培育集团公司转型,提升龙头企业、著名品牌的带动作用;由单一的茶叶生产向多元化营销方式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由单一的茶叶生产销售向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转型,持续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三要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在用好茶叶转型升级示范县专项资金的同时,拿出一部分扶贫产业资金,整合一部分涉农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资金扶持,力争每年达到3000万元以上。同时要针对产量效益不高、品牌影响力小,科技含量低的问题,要通过政策调动增收入、项目扶持补短板,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扶持、技术支撑,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生产要素向茶产业集中。四要把茶产业转型升级列入各级各部门,镇(办)重要议事日程,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和实现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倾全县之力,坚持不懈,精准发力,不断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改造升级,提质增效。面对我县茶园面积大,产量、产能低的问题,一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大低产老茶园的改造力度,在重点保护利用老茶园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组织全县茶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办),茶园指导改造升级,切忌一刀切对老茶园进行改植换种,挖了重建。同时,要加强老茶园的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茶农积极性,按季节搞好锄草、施肥、松土、修剪等,防止老茶园大面积撂荒,影响茶叶产量和效益。二要引进和推广适应性强、品质好的茶树良种(包括本地种),合理间种,规格栽植,满足病虫防治和机械化生产要求,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培育,加快良种化建园。三要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加强对化肥、农药、种苗等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完善生产标准和监测体系,实现茶叶绿色食品化。四要加强茶园水、电、沟、渠、路、树的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喷滴灌,防霜冻,病虫害生物防治等设施建设,增强茶园防灾减灾能力,高标准、高起点抓好标准化茶园建设。
      (三)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在技术创新上,建议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支持市茶叶研究所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形成一支相对稳定技术骨干队伍。一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综合高校合作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培养新骨干,为商南茶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要加大对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既要与茶叶院校合作对口培育专门人才,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服务,又要重视吸引国内茶叶专业人才来商就业、创业,为茶产业发展集聚一批领军人才;三要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从事茶叶生产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一方面分批次让茶叶企业员工定期到国内先进茶企学习培训;一方面聘请国内知名茶企代表,茶叶专家到企业对茶叶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练兵;同时加强岗位职业培训、举办茶叶论坛,茶叶专业人才交流座谈会,适时开展技能竞赛,全方位提高茶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四要充分发挥市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指导和产品研发作用,对各茶园派驻技术员跟班指导,跟踪管护,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机制创新上,建议把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投入资金(不含奖励资金)以股权投入方式,交由县茶叶联营公司和基层组织(村委会、合作社),由其代政府持股,收益向贫困村贫困户覆盖,不断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同时扩大招商引资,通过旅游招商、品牌招商、项目招商、营销代理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在管理创新上,着重完善商南茶建园、科管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构建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加强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市场监管和示范创建工作,以管理促进提质、增效。
      (四)扩大营销,促农增收。按照“出陕西•走丝路”的营销定位,建议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抓名茶评优、节会展销、网络营销、窗口直销,扩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影响力,把商南高端茶做靓。二抓大宗茶丝路销售。充分发挥商南茶无农残、无公害、纯天然、纯有机的品质优势,针对西部地区和丝路,各国大众化需求,开发红茶、青茶、黑茶产品,简化产品包装,让茶农的毛茶变商品,使商南茶由“礼品茶”变成真正的商品茶,让夏、秋季茶叶变成大宗优质商品,切实解决三季采的问题。三抓产旅融合发展。建一批茶旅观光园,开发一批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饮品、茶文化产品、茶副产品,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养生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四抓营销网络和队伍建设。通过代理招商、营销商、代言商、网销商、培育营销集团公司,扩大营销渠道。组织专门的宣传推介队伍,策划系列茶事、茶艺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商南茶;开展商南人宣传商南茶活动,全民都当代言人,全县都推商南茶,让茶叶真正成为商南的名片。五抓茶文化培育。作为新兴茶区,更应重做茶文化培育,要把范蠡、徐霞客与商南野茶的故事做透,把茶坊、文笔峰、青山书院、青云驿的茶事做细,把商南茶歌、茶舞、茶艺做精,让茶变成文化产品,让商南茶进文艺影视作品,进专家名人视界,进高端文体节会,丰富文化内涵。

 

文章栏目分类导航
视频分类
图片分类
Copyright@2013-2017 版权所有 政协商南县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城关镇东街266号
邮编:726300 联系电话:0914-6321701  邮 箱:sxsnzx@163.com  陕ICP备17022094号-1